
更新时间:2023-12-07 01:19:51 点击量:
“即使只是盖几栋没什么技术难度的回迁房,也要用建国家大剧院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把老百姓的房子扎扎实实盖好。”
本月底,望坛首批共10栋回迁楼将正式交付,迎来居民入住。李克锐像刚考完试的学生,有些期盼又有些忐忑地等待着——历经5年建设,望坛棚户区回迁楼,老百姓会满意吗?
2018年,参与过国家大剧院建设、国家博物馆改造等多个大型项目,曾拿过“鲁班奖”的李克锐被分配了一项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任务——到天坛附近的望坛棚户区为老百姓盖回迁房。
望坛,因遥望天坛而得名,这里曾多是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排子房和简易楼,环境脏乱难治、安全隐患突出。为了改善这一区域居民的居住环境,2016年7月,望坛棚改项目启动征收。作为核心区体量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望坛棚改共涉及5700余户,项目占地面积40余公顷。
李克锐被调到望坛的那个月,棚改正处于征收的攻坚阶段,尚有100多户居民没有签约。
和此前遇到的建筑领域科创难题相比,盖几栋回迁房能有什么难的?但临行前,单位领导叮嘱他:“派你是去啃硬骨头的。”
推开一户低矮平房的屋门,第一次亲眼见到“进门就上炕”场景的李克锐愣住了。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内,只能塞进一张双人床。到了饭点,房主夫妻俩从床底下拖出锅碗瓢盆和煤气灶,在屋外搭起的临时厨房里露天做起饭来。一顿简单的饭菜做完,居民又将厨具塞回了床下。“每天就在煤气灶上睡?”看着居民缓缓点头,李克锐对棚户区改造渐渐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房屋产权异常复杂,居住面积参差不齐,人口结构千差万别,搬迁意愿各个不一……在经历了至少四轮入户调查后,李克锐发现,自己从来没设计过这么复杂的住宅楼。
2018年,第一栋回迁房样板楼启动建设。2019年下半年,望坛棚改回迁房建设大面积开工。“一般一个普通楼盘,设计三五种不同的户型就足够了。但是为了满足棚户区居民的多样化居住需求,望坛虽然只有20栋回迁楼,我们却一户一摸底,足足设计了100多种不同的户型,光是规划就调整了十几个版本。”李克锐列举说,除了一居、两居、三居室,还特别为一户居民家设计出唯一一套四居室。
开工没几个月,新冠疫情暴发。大量施工工人被滞留外地,建筑材料无法顺利运抵北京,回迁房的建设进程被一拖再拖。李克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工地的围挡外,三五成群的回迁房居民常聚在马路边,探看工程建设进展。“有一对老夫妻,总是老太太用轮椅推着老先生慢慢走来。我在工地遇到他们不下10次了。”见到李克锐,老人凑上前,反复询问回迁日期。老太太用手指在空中描画着未来家园的样子,老先生的眼里写满对回迁的期盼。
2022年底,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望坛棚改回迁项目全面复工复产,为了确保回迁楼早日交付,1300多名工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抢工”。
冬天施工,贴砖这类“湿作业”本无法进行。李克锐想方设法找来大大小小56台柴油取暖器,摆在楼门口、户门口,呼呼往室内吹热风;不同的房间内还要摆上电暖器、电热风机,进行辅助采暖;所有的门窗全部用棉布帘封死,最大限度进行室内保温,确保室温达到施工标准。作业完成后,他逐户细致检查施工质量。勾缝不严、涂料不匀、贴砖高低不平等等小瑕疵,全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工程质量不能有毫不放松。石材用哪个品种,外窗用什么品牌,瓷砖是选广东砖还是外地砖,用岩板替代是否可行……回迁房的每一个施工细节,李克锐都要反复比对、再三琢磨。在为回迁房搭建“骨架”的过程中,他坚持选择成型质量及密实性更好的铝合金模板作为房屋的模架体系,而放弃了造价便宜20%的软木模板。
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像两座大山,重重压在他的心头。晚上,他常常因为一个难题无法攻克而辗转反侧,通宵失眠。而到了早晨,他又一骨碌爬起床,带着一个个通宵想出来的好主意,兴冲冲往工地赶去。
3月底,望坛首批共10栋回迁楼将正式交付。月初,部分回迁居民走进即将入住的新家,查看回迁房质量。“这么好的房子,还铺着木地板呢!等入住那天,一定要给你们写感谢信、送锦旗。”看房居民的一席话,让李克锐心里踏实不少。
“以前做大型公建项目,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拿最高奖项。现在建回迁房,心里的目标更高,要让老百姓满意,要得到居民的认可。”李克锐说,盖回迁房也要用建国家大剧院的态度来认真对待,把老百姓的房子扎扎实实盖好。